圖為錢鐘書(左)、楊絳(右)夫婦看望著名女作家冰心。(資料照片)中新社記者 陳鋼 攝
資料圖:楊絳全家福,分別為楊絳(從左至右),其女錢瑗,錢鐘書。
中國著名翻譯家、作家楊絳于25日凌晨去世,享年105歲。中新網(微信公眾號:cns2012)記者探訪了楊絳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。楊絳鄰居潘先生告訴記者,他印象中的楊絳是一個“再平常不過的老太太”。此外,潘先生還稱,楊絳“生活很簡樸”,“別人家都裝修得很好,她家這么多年還是水泥地面,也不裝修”。
楊絳,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,本名楊季康,江蘇無錫人,著名中國作家,戲劇家、翻譯家。1932年,楊絳畢業(yè)于蘇州東吳大學,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學系研究生,此間與錢鍾書相識,不久二人結成夫婦,育有一女錢瑗。
楊絳通曉英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,曾翻譯《唐?吉訶德》;早年還曾創(chuàng)作劇本《稱心如意》;晚年出版散文隨筆《我們仨》、散文集《走到人生邊上》及《楊絳全集》。
探訪楊絳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。圖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(qū)的南沙溝小區(qū)北門。宋宇晟 攝
鄰居回憶楊絳:最大的印象就是“生活很簡樸”
25日下午,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區(qū)的南沙溝小區(qū)。據報道,從1977年搬進南沙溝小區(qū),楊絳就一直居住在這里。
記者趕到時,已有三三兩兩的記者守在小區(qū)門口,還有記者在小區(qū)門前支起了攝像機。
順著小區(qū)大門向里望去,是一排排或三層或五層的樓房。從外觀上看,小區(qū)近年重新粉刷過。記者隨即向出入小區(qū)的居民詢問楊絳先生情況,大多數(shù)人表示只知道楊絳先生住在該小區(qū),但沒有過接觸。
記者在小區(qū)門口采訪了楊絳先生的鄰居潘先生。他告訴記者,自己對楊絳最大的印象就是“生活很簡樸”,“別人家都裝修得很好,她家這么多年還是水泥地板,也不裝修”。
潘先生說,楊絳平時和保姆住在一起,為人低調,近年來也很少會客。在他看來,楊絳是一個“再平常不過的老太太”。
從“我們家”到“旅途上的客?!?/strong>
楊絳曾在《我們仨》中記述一家人在此處居住、生活的場景?!拔覀儍扇嗣刻煸谄鹁邮异o靜地各據一書桌,靜靜地讀書工作。我們工作之余,就在附近各處‘探險’,或在院子里來回散步。阿瑗回家,我們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‘石子’把玩欣賞?!?
從1994年開始,錢鍾書住進醫(yī)院。不久,在北師大任教的女兒錢瑗也因肺癌住院。1997年早春,被楊絳稱為“我平生唯一杰作”的愛女錢瑗去世。一年后,1998年歲末,錢鍾書也辭世。
“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。就這么輕易失散了。”楊絳在《我們仨》中說,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‘我們家’的寓所,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。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,我還在尋覓歸途”。
筆耕不輟 晚年仍創(chuàng)作
兩年間失去了兩個至親之人,時年87歲的楊絳孑然一身。
此后,她以驚人地毅力整理錢鍾書的手稿書信。錢鍾書的手稿多達7萬余頁,涉獵題材廣泛,內容豐富。據報道,這些手稿因多年隨主人顛沛流轉,紙張大多發(fā)黃變脆,有的已模糊破損。
經楊絳深入細致地整理和編訂,2011年,《錢鍾書手稿集?中文筆記》與讀者見面。今年3月,《錢鐘書手稿集?外文筆記》出版座談會在商務印書館舉行。至此,這套歷經15年,涵蓋72卷冊的《錢鐘書手稿集》終成完璧。
此外,楊絳晚年仍筆耕不輟。2003年,《我們仨》出版問世,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。之后,96歲高齡的楊絳又推出一本散文集《走到人生邊上》,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,評論家盛贊其文字“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”。2014年,她又為《洗澡》撰寫續(xù)作《洗澡之后》。